搜索到 15 个结果
《中国现代科学家(第二组)》邮票反映的林巧稚、张钰哲、侯德榜、丁颖4位科学家,在国际上声名遐迩。杨谷昌和刘向平在创作过程中,走访了协和医院、农科院、化工部等单位。所到之处,人们对这些老科学家的崇敬怀念之情溢于言表,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查找、选择照片资料。紫金山天文台把张钰哲现存唯一一张晚年的珍贵照片也寄给他们。设计中,从构图、用色到尺寸、选纸,他们都一起反复讨论过。
1990年10月10日,为了表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,继1988年4月28日发行一套《中国现代科学家(第一组)》纪念邮票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又发行一套《中国现代科学家(第二组)》纪念邮票,全套4枚。
-
北京邮票厂
-
胶版
-
齿孔度数:P12
-
设计者:刘向平 杨谷昌
-
摄影者:刘立宾
-
1990-10-10
第四纪这个名称最早是意大利地质学家乔万尼·阿尔杜伊诺(Giovanni Arduino)于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积情况时提出的。1829年,法国地质学家儒勒·迪斯努瓦耶(Jules Desnoyers)引用了这个定义。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一层比新近纪更新的岩层。这个岩层一直延伸到地表。
第四纪的时期基本上与最近的冰河期(冰川回退期)相符。另一种分法是将300万年前北极结冰的开始作为第四纪的开始,这样的话上新世的最新的一部分也算作第四纪了。也有人不承认第四纪的存在,而将它看作第三纪的一部分。
第四纪的260万年中人类已经存在。在这段时间里板块运动小于100千米,因此可以被忽略。在这段时间里气候不断变化,冰河期与间冰期交换。在冰川期中冰川可以一直延伸到纬度40度的地方。在这段时间里只有很少新的动物种类产生(可能因为这段时间还比较短),在更新世末期,在北半球有不少哺乳动物(剑齿虎、猛犸、乳齿象、雕齿兽)灭绝。马科、骆驼科在北美洲灭绝。
国际第四纪联合会(INQUA)是第四纪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国际学术组织, 成立于1928年,旨在推进全球第四纪研究,为该领域科学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。该研究会目前下属有包括HaB在内的5个专业委员会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×11.5
-
设计者:王虎鸣
-
1991-08-02
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的气象事业迅速发展,形成了气象观测网,培养了一批气象队伍。广大专业和群众性的气象部门,他们积极采用各种新技术,努力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、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,揭示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,从而掌握它、应用它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。
1978年4月25日,为了宣传中国气象事业取得的成绩,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气象》特种邮票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×11.5
-
设计者:潘可明
-
1978-04-25
1982年3月10日和5月16日,太阳系“九星会聚”,是一个重要的天文现象。许多群众给邮电部写信,建议发行邮票。邮票发行局认为,以邮票记录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,有利于宣传普及天文科学知识,同意发行“九星会聚”邮票,并设计了邮票图稿。图稿设计前征求了北京天文馆的意见,图稿设计完成后,邮电部又专门致函中国科学院,请协助审查图稿的科学性。
中国科学院在复函中指出:“九星会聚,两三百年方出现一次。从记录这一少见天文现象,宣传天文科学知识考虑,我们支持发行《九星会聚》邮票。”关于邮票图稿本身的科学性,由北京天文馆的三位专家进行了核定。
1982年5月16日,为了记录下一年出现两次九星会聚这个千载难逢的天文现象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九星会聚》特种邮票,全套1枚。该套邮票从确定图稿到正式发行,前后仅用2个月时间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.5
-
设计者:张克让
-
1982-05-16
哈雷彗星是以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蒙·哈雷命名的周期彗星。彗星与九大行星一样,都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,已被人类发现的有1600多个。在众多的彗星中,哈雷彗星最负盛名。哈雷彗星形状很特别,远离太阳时是一个发光的雾状小斑点,接近太阳时呈现为彗核、彗发、彗尾三个部分。彗核与彗发总称彗头,体积庞大。当彗星在回归中接近太阳的时候,表层的物质受热后气化,开始蒸发,反射阳光,形成包在彗核周围的明亮的彗发。拖在后面的彗尾,则由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,形状像扫帚,朝着背向太阳的方向延伸,可长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公里。
这套邮票共1枚,于1986年4月由中国邮电部发行,为纪念哈雷彗星时隔76年重返地球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.5
-
设计者:袁加
-
1986-04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