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结果

请输入邮票名或志号

搜索到 81 个结果

Image Description

T106M 熊猫(小型张)

大熊猫为我国特产的最珍贵动物,我国政府成立专门组织,为了拯救和保护全世界人民都热爱和关注的中国国宝大熊猫,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,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签订抢救的协议,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。 1980年经国家批准,面积最大的卧龙岗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与生物圈》自然保护区网,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签署了共同研究和保护大熊猫的行动计划。在保护区专门建立了“大熊猫研究中心”,其中包括饲养繁殖场,科学研究楼和野外观察站等设施。到1993年后,大熊猫的数量已突破1000只,这是一个令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喜悦的成果。 1985年5月24日我国邮电部发行T106“熊猫”特种邮票,以提高全社会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,著名画家吴作人义不容辞“重操旧业”,担纲小型张邮票的绘制并亲笔题签“拯危继绝”,4枚邮票由著名画家韩美林创作。小型张为我国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所创作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×11.5
  • 设计者:
  • 1985-05-24

Image Description

T115 风筝(第二组)

风筝又名纸鸢,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据记载,早在二千多年以前,春秋时代(公元前770年—前476年)墨子制作的木鸢,就是风筝的始祖。英国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。中国风筝在制作上讲究造型优美,形象逼真,扎绘上善于捕捉美好的自然现象,种类繁多,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观赏价值。 1987年4月1日,为了展示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的精美技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80年5月10日发行T.50《风筝》之后,又发行了这套《风筝(第二组)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.5×11
  • 设计者:潘可明 
  • 1987-04-01

Image Description

T116 敦煌壁画(第一组)

早期的敦煌壁画,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,虽经风化、沙压、地震、烟熏和人为破坏,至今仍保留着历代壁画和塑像洞窟492个,窟内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,彩塑2415身,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,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。敦煌壁画产生于印度佛教在中国盛传的时代,其内容大多反映佛教生活,可分为佛像画、故事画、传统神话、经变画、佛教史迹画、供养人画和装饰画等七类。 1987年5月20日,为了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敦煌壁画(第一组)》特种邮票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
  • 设计者:吴建坤 任宇 
  • 摄影者:祁铎 
  • 1987-05-20

Image Description

T116M 敦煌壁画(第一组)(小型张)

邮电部在发行这套邮票的同时,还发行了一枚小型张。 小型张图案选用了敦壁画第254窟中北魏(公元386年~534年)的一幅“萨埵太子饲虎”图。这幅壁画以饲虎为中心,前后情节重叠交错,充分利用了画面的空间,构图严密完美;色彩以深棕为主调,间错青、绿、灰黑、白等冷色,烘染出阴森凄厉的悲剧气氛,衬托了萨埵太子灵魂的真善美。小型张的左右边饰上,以金色线条勾勒出两位古代仕女的形象,和主图相互辉映,增强了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.5
  • 设计者:吴建坤 任宇 
  • 1987-05-20

Image Description

T117 我们的节日
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1942年6月,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,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。村里的房舍、建筑物均被烧毁。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,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,保障儿童权利,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,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,即国际儿童节。 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,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,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。 1987年的国际儿童节邮电部发行了“我们的节日”特种邮票,编号T117,全套为两枚,图稿采取在《中国少年报》上,向全国少年儿童征稿的方式,从1986年8月20日起至11月底止,共收到来稿1260件,最后选定出两幅作品。“节日欢乐”和“和平幸福”完全采用由两位小朋友的绘画作品,令人感到耳目一新,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2.5×12
  • 设计者:阎庆辉 刘媛 
  • 1987-06-01

Image Description

T122M 曾侯乙编钟(小型张)

曾侯乙编钟是中国战国早期(约公元前433年),周王族姬姓曾国的大型青铜古乐器 ,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。1978年春夏,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。全套编钟64件,其中甬钟45件,钮钟19件;另有楚惠王赠给曾侯乙的镈一件。用青铜铸造而成,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;钟架铜木结构,满饰彩绘花纹。还有六个木槌和两根木棒,用以敲钟和撞钟演奏音乐。整套编钟重2500公斤;其中最大的一件重203.6公斤,高153.4厘米;而最小的一件仅重2.4公厅,高20.2厘米。这套编钟的音乐性能良好,发音宏亮,铿锵悠扬,音色优美,总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以上,每件钟可发两个乐音。经研究,曾侯乙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列,振动频率与现代国际标准相近,可以用来演奏古今中外乐曲。这套编钟上铸刻有铭文2800多个字,记载着许多乐律和音乐术语,说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,中国就已经使用十二平均律,比欧洲早一千八百多年。曾侯乙编钟铸造精美,规模宏大,音域宽广,年代久远,既是中国音乐、科学和考占史上的珍贵发现,也是世界音乐史和铸造史上的奇迹。 1987年12月10日,为了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《曾侯乙编钟》小型张。

  • 中国人民银行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
  • 胶版
  • 齿孔度数:无齿
  • 设计者:邵柏林 
  • 摄影者:胡锤 
  • 雕刻者:孙鸿年 
  • 1987-12-10

Image Description

T123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《水浒传》(第一组)

明代施耐庵根据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有关宋江农民起义的民间故事、话本、戏曲,施耐庵经过数年综合性的再创作和反复修改,写成了这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《水浒传》,成为宋元时代许多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。 《水浒传》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,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将其列为1987年邮票重大题材之一。在1986年的10月、12月,邮票发行局为这套邮票的发行专门召开过两次座谈会,广泛听取有关专家、学者和集邮家的建议和意见。“水浒”系列邮票计划出3组,每组4枚,发行2枚小型张。1987年3月,在邮票发行局召开的关于“水浒”邮票发行方案的座谈会上,邮政总局刘天瑞局长又提出:按5组,分5年发行。 “水浒”邮票的设计是在邮票图稿评审委员会成立之后,已引人竞争机制。先后共有6套图稿参评。1987年6月16日,在第五次邮票图稿评审会上,山东美术出版社周峰设计的图稿被选中。为使“水浒”系列邮票在风格上保持一致,决定后几组邮票也由他一人设计完成。 1987年12月20日,为了反映中国古典文学宝贵遗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水浒传〉(第一组)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
  • 设计者:周峰 
  • 1987-12-20

Image Description

T123M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《水浒传》(第一组)(小型张)

1987年12月20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在发行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水浒传〉(第一组)》的同时,又发行了1枚小型张。 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水浒传〉(第一组)》(小型张),图案根据《水浒传》第十六回“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”,描绘了梁山英雄第一次有组织、有计划地智取生辰纲的精彩场面。邮票图案捕捉住了杨志等押送生辰纲的军汉被麻翻、眼睁睁看着晁盖等人将财宝装去的瞬间情景。晃盖等好汉们智取成功,有开怀大笑者,有得意回首观望者,而众军汉却一个个烂醉如泥,仰、卧、趴、坐,东倒西歪不成模样儿;特别是青面兽杨志,一手挂刀,一手前伸,张嘴欲呼无声,那副无可奈何之状与捋须大笑的晁盖形成了鲜明对比;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七个人把金宝装去,只是起不来,挣不动,说不出,以少胜多,突出表现了一个“智”字,颇具戏剧性。背景采用中国艺术的象征手法,简洁明了地点出了黄泥冈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炎热的气氛,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。小型张采用线装书形式铺底,借用书名《水浒传》作为标题,设计巧妙;底边绘有水波纹样,寓意水泊梁山,点明了主题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.5×11
  • 设计者:周峰 
  • 1987-12-20

Image Description

T126 敦煌壁画(第二组)

敦煌壁画产生于印度佛教在中国盛传的时代,其内容大多反映佛教生活,可分为佛像画、故事画、传统神话、经变画、佛教史迹画、供养人画和装饰画等七类。敦煌壁画继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,采用线描造型、夸张变形、想象组合、散点透视、装饰构图、以形写神等表现手法,创造了单幅画、组画、连环画、神人结合形象、宗教幻想境界等独具敦煌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画。 早在建国初,中国邮电部就曾发行过两套8枚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邮票(特3《伟大的祖国——敦煌壁画(第一组)》、特6《伟大的祖国——敦煌壁画(第三组)》),从1987年起,邮电部又开始发行“敦煌壁画”系列邮票,计划发行六组。《敦煌壁画(第一组)》于1987年5月20日发行。 1988年5月25日,为了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敦煌壁画(第二组)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.5×11
  • 设计者:吴建坤 任宇 
  • 1988-05-25

Image Description

T13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《三国演义》(第一组)

《三国演义》全称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,由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罗贯中创作。晚唐时期,已经流行有关三国的故事。宋代,不仅出现了“说三分”(即说唱三国故事)的艺人,而且舞台上也开始演出根据三国故事创作的戏曲。元代刊行的《三国志平话》,在内容和结构方面,为《三国演义》奠定了基本规模。罗贯中正是在传说故事及话本、戏曲的基础上,吸收大量的历史材料,经过艰苦精心的艺术劳动,完成了这部著作。 1988年11月25日,为了反映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遗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三国演义〉(第一组)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
  • 北京邮票厂
  • 影写版
  • 齿孔度数:P11
  • 设计者:陈全胜 
  • 1988-11-25

关于我们

我们是一群集邮爱好者,与此同时希望提供一些小工具,帮助您更加轻松地管理您的藏品。

联系我们

黄浦区延安东路175号1707室
上海,中国 200001

(+86) 021 6333 7870
(+86) 021 6333 7833